夜晚降临,夜幕下的乡村虫鸣蛙叫,安静的大厅里突然热闹起来,一群青年学生蜂拥至大厅尽头的会议室,他们手里拿的是刚刚发布的《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》,我院实践队的六名同学就在其中。屋内的热烈和屋外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。而在不远处,一处茅草屋静静的矗立在夜色中,四十五年前,就是在这里,十八位农民贴着身家性命,按下红手印,点燃了一团星火,成为了中国改革的标志… …这是我院青春助农小蜜蜂实践队赴小岗村参加社会实践的剪影。
7月15日-7月19日,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“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”专项活动的第一期在凤阳县小岗村顺利举行。在前期的申报中,我院青春助农小蜜蜂实践队在全国各高校218支申报团队中脱颖而出,获得了这次难得的实践机会。
活动开始前,在指导老师的指导鼓励下,实践队六名队员统一思想,本着用心实践、用情交流、用脑学习的原则,做了大量的工作,他们认真研究调研项目,制定访谈提纲和针对不同群体的调查问卷,为访谈对象准备实用的小礼物,精心设计队徽、队服、队旗等特色元素,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。
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。在小岗实践的第一课由凤阳县委常委、统战部长、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同志讲授,他的题目是“做好‘农’字文章,推动乡村全面振兴”。通过李书记的精彩讲解,队员们学习了解了小岗村的历史、现状、创新、发展,深刻领会了“小岗精神”的重大意义和时代内涵,为进一步调研提供了思路。
“沈浩精神”是小岗村的另一座丰碑。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纪念馆,队员们认真聆听关于沈浩同志生前事迹的讲解,参观纪念馆陈列的一件件文物史料,感受一心为民、扎根基层、埋头苦干、任劳任怨、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。
实践期间,队员们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,先后来到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老人的家中、“当年农家”景区、4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参观学习。在集中组织的外出活动中,队员们参观了盼盼公司、北大荒集团七星小岗村示范区等企业,也参观了凤阳博物馆、钟楼和帝王庙等凤阳县文化景区,了解当地历史文化。
农文旅融合发展调研是实践队的专项课题,为顺利完成调研工作,队员们顶着烈日、冒着大雨,活跃在小岗村的田间地头、大街小巷,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,用耳朵倾听村民声音,用眼睛发现文旅特色,用内心感受发展变化。在匠心葡萄园,队员们与园主进行交流,了解葡萄的种植养护和二次加工问题;在小岗特色村宿,队员们与经理开展访谈,了解村宿的发展定位和未来规划;在垚鑫生态甲鱼养殖基地,队员们向养殖大户请教,了解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生长周期;在小岗村旅游区,队员们走访景点和商铺,了解旅游业的现状和带动发展情况。虽然调研经验不够丰富,初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,但随着业务的熟练,大家很快就进入角色,收集到了第一手的调研资料。后期将会形成一份完善的调研报告,为本次专项调研画上圆满的句号。
“调研就像蜜蜂采蜜,前期要广采博收、采得百花,后期要用心分析,总结提炼,不辞辛苦,方能酿得香甜的蜂蜜。”指导老师贾海洋在第一次开讨论会时这样向队员们说,实践队的名字便由此而来。5天4夜120个小时7200分钟,队员们也做到了。实践活动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,大家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,有时晚上还有活动,活动结束后队内分享心得体会,整理当天的图文资料,撰写推文稿件,修改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,早上还要早起参加第二天的活动,有时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,但没有一人叫苦掉队。在小岗村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,在它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熏陶下,队员们仿佛获得了更多的力量。
本次沉浸式的社会实践让队员们对“小岗精神”和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也对小岗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特色、问题痛点有了一定的了解。
“通过本次实践,我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,更加坚定了自己将所学知识服务乡村发展的决心,也感受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担负起的责任和担当,五天的实践虽然结束,而人生的实践才刚刚开始!”实践队队长夏广菊直言,本次实践的经历让人难忘。
实践队队员杨昇也很有感触,这次社会实践对他来说即使“三下乡”,也是“返家乡”,他的家距离小岗村仅数公里。“沈浩同志的事迹深深的打动着我,他六载离家,为了小岗村的发展鞠躬尽瘁,作为一名凤阳人,我也要尽己所能,为自己家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,展现青春担当,不负时代,不负人民。”
中国的根在乡村,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代名词,小岗村是有农业情怀的,坚决不当小岗镇、小岗城,就是他们的决心。正如李锦柱书记所言:做好“农”字文章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路径,为全国大多数乡村提供借鉴,是小岗村的“旧邦新命”。乡村要振兴,人才是关键;改革有召唤,青年有担当。本次实践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,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总结,为小岗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出建议,也将引导学院青年学子积极关注乡村振兴,将青春奉献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之中。